一日,春归夏至,大众都在松树下会讲多时。大众道:“悟空,你是那世修来的缘法?前日老师父附耳低言,传与你的躲三灾变化之法,可都会么?”悟空笑道:“不瞒诸兄长说,一则是师父传授,二来也是我昼夜殷勤,那几般儿都会了。”大众道:“趁此良时,你试演演,让我等看看。”悟空闻说,抖擞精神,卖弄手段道:“众师兄请出个题目,要我变化什么?”大众道:“就变颗松树罢。”悟空捻着诀,念动咒语,摇身一变,就变做一颗松树。真个是——
郁郁含烟贯四时,凌云直上秀贞姿。全无一点妖猴像,尽是经霜耐雪枝。
那猴子自有灵性,所以学艺期间,自是深得师父赏识,传授了些他人所没有的法术。师兄弟们自然是有些嫉妒的。要不,怎么酸酸地说:你是哪世修来的缘法? 悟空也许也引以为自傲的,甚至多少还有些虚荣心,认为不仅仅是师父传授,关键还有自己的昼夜殷勤。而且,还强调那几般儿都会了。于是,才有了后面在大家的怂恿下,卖弄手段。
殊不知,众兄弟嘈杂声惊动了菩提,而此次的变化耍手段,便成了菩提遣退悟空的导火索。不过,菩提对悟空所说的一番话端的语重心长,值得琢磨:
“悟空过来!我问你弄什么精神,变什么松树?这个工夫,可好在人前卖弄?假如你见别人有,不要求他?别人见你有,必然求你。你若畏祸却要传他,若不传他,必然加害,你之性命又不可保。”
耶! 原来这师父担心的,是悟空仅仅知道自身的变化,而忽略了社会的现实存在。个人再如何变化,能变化跟得上世人之心么? 道家讲究性命双修,这悟空在菩提这里修炼的,是命,但那性呢? 在人的社会里,对人性的理解和人际关系建立是何等重要。
很多学员在课堂上听我讲情境领导。这个课程其实也就是讲如何变化自己的领导行为去适应任务和员工情境的。说白了,也就是要做到“全无一点妖猴像”,领导风格,本身就是追随者感知的领导者的行为。既然是感知,当然需要营销自己的风格的。如同悟空的弄精神变化风格。
但仅仅学会领导风格自然不够。就拿那高工作行为底关系行为的告知型领导风格(S1)来说吧,有的同学问:老师,我按您教给的方法,针对能力和意愿都很不足的员工,更多去指导和规范他们,但好像没有什么效果,他还是不听我的。我只能笑着说: 仅仅学会变化还是不够。你学会改变行为去适应了,但这仅仅是形,没有势。什么叫势?就是人家凭什么要受你的影响?这就叫权力基础。
再说了,作为领导者的任何风格变化是否能高效影响别人,均是与领导者自身的修养有关的。作为领导者,若没有更好地自我认知,自我修炼以及真正地做人,那么即使学会了一些风格变化,在别人看来也是无效的。技巧可以短暂影响人,但要长久获得他人的跟随,可能还在于领导者的品格。
比如那授权的领导风格,若是用得好,便是委托,若是用不好,变成了放任,遗弃等等。所以,仅仅学会一些风格,显然不能成为优异的领导者。我们使用这些变化和风格的目的,我们为什么要在一起,我们怎样在变化中保持自己的原则,这些同样重要。
师父生气了,后果很严重。
悟空叩头道:“只望师父恕罪!”祖师道:“我也不罪你,但只是你去罢。”悟空闻此言,满眼堕泪道:“师父,教我往那里去?”祖师道:“你从哪里来,便到哪里去就是了。”悟空顿然醒悟道:“我自东胜神洲傲来国花果山水帘洞来的。”
从哪里来,到哪里去! 一切方法可能都是末。回归到自己的本来面目,真诚地做自己,则那些所学的变化功夫均可派上用场,否则对内便是骄傲的引子,对外是拉仇恨的负担。
悟空顿然醒悟了,你呢?勿忘初心,方得始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