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织中,很少有专门的领导力训练。当一位专业个体贡献者被提升为管理者或领导者的时候,他的确是在独自摸索着。上下求索,回顾以前做下属时候的思考,参考自己上司给的榜样,遍阅众多专家或书籍的指导,但总很难明白自己到底应该如何高效的领导他人。
美猴王开始了游历。他尝试着走出自己的圈子,有形的或者无形的圈子。他睁着好奇的眼光,看着人们是如何相互交往的,相互影响的。当然,在没有深入交流和学会他人语言时,可能主要在模仿他们是如何穿着如何言谈举止。
漂流过后,他到了南部大陆。
持篙试水,偶得浅水,弃了筏子,跳上岸来。只见海边有人捕鱼、打雁、诞蛤、淘盐。他走近前,弄个把戏,妆个掞虎,吓得那些人丢筐弃网,四散奔跑。将那跑不动的拿住一个,剥了他的衣裳,也学人穿在身上,摇摇摆摆,穿州过府,在市廛中,学人礼,学人话。朝餐夜宿,一心里访问佛仙神圣之道,觅个长生不老之方。(《西游记》第一回)
的确,新任管理者在开始的时候,需要学习很多领导者礼仪。甚至有人说:要做领导,首先要穿的像个领导!举止像个领导!这些举止,其实就是行为,在我的课程《情境式领导力》中,正是这些行为,构成了领导风格!
当然,随着一位管理者逐渐成长,接触了越来越多的领导者,进入了一些以前貌似神秘的圈子,他甚至会发现权利和斗争。这些是他作为个体贡献者的时候,天真浪漫认为不应该的。
就像美猴王看到的:
见世人都是为名为利之徒,更无一个为身命者,正是那——
争名夺利几时休?早起迟眠不自由。骑着驴骡思骏马,官居宰相望王侯。
只愁衣食耽劳碌,何怕阎君就取勾。继子荫孙图富贵,更无一个肯回头。
于是,他逐渐迷茫,好在没有灰心。权力,并非一个不好的词。作为领导者,权威可能正是你之所以能影响他人的基础。若领导风格或行为是形,权力基础则是势,形和势都是优秀领导者需要修炼的。当然,若仅仅是弄权,便失却了领导者的真谛。此乃后话。
令人高兴的是,《西游记》在此综合了儒家,道家和释家的思想,提到一个很重要的词语: 为身命。道家特别强调性命双修。儒家也强调的是修身养性齐家……
领导者,是需要“为身命”的。怎样才能做到不受世俗名利诱惑及合理运用权力?这的确是需要从自身的修为入手。大学之道,讲究格物致知,诚意正心,之后修身齐家,方能治国平天下。自天子以至于庶人,一是以修身为本。
在美国军队里面讲领导力,总有三个字:to be,to have, to act。其中,to be,就是讲的修身。也可以叫领导力特质(leadership traits)。你是什么?你为什么?这的确很重要。只有解决好这些问题后,领导技巧及工具(to have),领导行动及影响(to act)才有其存在的价值。
遗憾的是,现在的企业或组织,往往追求短期的效益,在领导力开发和培训上,更多专注于技能(to have)的提升,而忽略了个人品格的塑造。当然,这也怪不得组织,毕竟,品质的锤炼,非朝夕之功,且受主流文化和价值取向影响。但我们在培养领导者的时候,的确需要有此意识。
美猴王游历,花了很多年,才知道人的礼仪规范。就像领导者也需要很多经历,才知道作为领导者与个体贡献者的不同。但这也仅仅是表面相似和模仿。学习的过程,总是看起来美,真个自个儿实践,才知道小锅是铁打的。
但,美猴王总算跨出了寻道之路,而并非守在自己的水帘洞舒适区夜郎自大,可喜可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