领导者不要做心理医生

领导论语101 Navigation

子绝四:勿意,勿必,勿固,勿我。

–《论语 子罕》

讲解领导力十来年,倡导领导者们诊断追随者的表现状态,然后调整自己的领导行为去适应。诊断能力的重要性,的确怎么强调都不过分。

而且,我常常提醒领导者诊断时不能做心理医生去猜测追随者并为之贴标签,这就是论语里的“勿意”。勿意,就是不要乱猜测(意度)的意思。

实际上,孔子曾经感概:眼见不一定为实,凭借内心的想法来做衡量事物,到头来也不一定可靠。典故出自《吕氏春秋•审分览•任数》: 孔子穷乎陈、蔡之间,藜羹不斟,七日不尝粒,昼寝。颜回索米,得而焚之,几熟。孔子望见颜回攫取其甑中而食之。选间,食熟,谒孔子而进食。孔子佯为不见之。孔子起曰:“今者梦见先君,食洁而后馈。”颜回对曰:“不可。向者煤室入甑中,弃食不详,回攫而饭之。”孔子曰:“所信者目也,而目犹不可信;所恃者心也,而心犹不足恃。弟子记之,知人固不易矣。”

大意是说,孔子被困陈、蔡之间,有七天都没有尝过米饭的滋味。估计是疲倦不堪,在白天躺着休息。后来颜回想办法讨回一些米煮饭。当饭快要熟快熟时,孔子路过,远远看见颜回竟用手抓取锅中的饭吃。孔子故意装作没有看见,当颜回进来请孔子吃饭时,孔子起身说:“我梦到祖先了,应该拿这些清洁的食物先祭祀他们”。颜回忙说:“不行!刚才有灰尘掉到锅里,我抓了出来,扔掉总不太好,所以自己吃掉了。”孔子感叹反省道:“原以为眼见为实,谁知实际上眼见的未必可信;凭借内心的想法来做衡量事物,到头来也不一定可靠。看来要知道一个人的为人,也真的是不容易啊!”

 很多时候,面对事物,不尽信所见,不轻易地否定他人的看法或论述,以为自己真理在握。更不要轻易去论断他人。并以此臆断之意为行动基础。

前一段时间还看过Trevor Maber介绍的关于我们大脑中的“推论阶梯”以及这样的心智模式如何让人们做出错误判断。当然,我们更应该从中学会如何避免这些错误。

[advanced_iframe securitykey=”3227ea6da7626a7683f922651f4eb6cc83615db2″ src=”https://v.qq.com/txp/iframe/player.html?vid=h0317i5knoi” width=”100%” height=”500″] 

Trevor Maber: Rethinking thinking

“推论阶梯(Ladder of Inference)”这个概念是由哈佛大学著名的管理及系统学者Chris Argyris所提出的一种心智模式(Mental Models),而这个理论与左手栏 (Left-hand Column)和兼顾主张与探询(Balancing Inquiry and Advocacy)这两个理论并列为行动科学领域中的三个最著名的工具,也在最经典的学习系统学著作(《第五项修练(The Fifth Discipline)》中被详细的阐述。今天要介绍的推论阶梯,就是用阶梯的譬喻分析人们思绪从观察、判断、行动之间所经历的七个阶段:“观察”、“过滤资讯”、“赋予意义”、“假设”、“作出结论”、“调整看法”、“作出行动”。

1. 原始资料(Raw Data

在阶梯的第一层,我们观察原始资料及经验,像是观赏录影带一样看着事件的发生经过。

2. 过滤信息(Filter Info

接着,我们的大脑开自动代我们做出选择:它依据我们的习惯或喜好,从观察得来的资料中挑选出我们认为重要的资料及经验。

3. 赋予意义(Assign Meaning

在第三层,我们开始诠释这些资讯,为刚刚所挑选出的资料赋予意义。

4. 假设(Assumptions

紧接着在第四层,十分关键的过程发生了:我们根据先前所做的诠释发展出假设,而我们也开始模糊掉事实与故事间的界限。

5. 结论(Conclusions

第五层中,我们根据刚刚的假设定下结论,而我们也在这阶段决定了我们对该事件的情绪反应。

6. 调整看法(Adjust Beliefs

第六层,我们建立起对世界的种种看法与信念。

7. 作出行动(Take Actions

最后,我们根据方才所建立的信念采取行动。

动画中,Trevor Maber 透过停车位被抢走的故事举例说明这个阶梯如何运作、如何导致错误的推断;当我们看见好不容易找到的停车位被人无礼的抢走,我们首先目睹了这个事件、从观察到的资讯中筛选出对方急促的车速、刹车声、以及驾驶的表情。

接着,我们开始将这样的行为连结起过去认知的意义、并且做出假设和结论:“从小到大我们都被教导要依序排队、相互礼让才是对的,眼前这位插队的驾驶,恐怕就是个没有家教的混账吧!”而面对这样的情境,我们的大脑便告诉我们:此时我们应该表示出愤怒与不满。于是冲突便发生了。

然而,一如现实世界中一样,我们的判断很可能是错的!这位抢走停车位的驾驶下车、道歉连连,解释到他是因为妻子即将临盆,情急之下才停了这个停车位,此时,我们才会发现,我们所观察到、筛选过的资讯不足以完整地了解事件经过,导致我们做出了接下来一连串的错误假设、结论、认知、与行为。了解对方行为背后的原因后,他人的推论梯子打破了我们原有的想法,情绪也因此有了转变。

下图便指出,依据这个心智模式,人们会在每一次的思考的第六个阶段建立起信念,影响着下次我们在第二阶段挑选资料的偏好,逐渐建立起每个人独有的价值观及思考路径。也就是说,借由认识我们心智模式的运作,我们可以发现自己的大脑很可能是偏颇、不可靠的,需要不时地由梯子上往下检视自身的反射性情绪和思考。

因此,我们需要练习在作出行动前停下来想想:我的思考是否够完整、周延,而非仓促的跳到结论去(jump to conclusion)?我们是否站在自己的梯顶上,将我们习以为常的个人假设当作事实,从而用自己的价值去评断他人?当发生误会、冲突、偏见时,我们能否重新检视自己的假设和结论,并试着了解对方脑中的推论梯子与我们有何不同呢?另外,除了不断的反思,共享观察成果与资讯也能帮助我们拓展独自思考所形成的僵化思路。

我们每分每秒都在没有意识的状况下对周遭环境作出各种判断及反应; 让我们在重新认识“思考”这件事背后运作的模式后,试着打破固守的成见与信念、用全新的视角观察世界吧。

峻茂管理学院即将推出《冲突领导力》在线课程,其中有内容涉及到如何从推论阶梯上走下来,敬请关注。

领导论语101 Navigation
订阅评论
提醒
guest
0 评论
内联反馈
查看所有评论
0
希望看到您的想法,请您发表评论x