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同的人面对同样的境况,其反应和选择可以大不同。这可能源于其个性、价值取向、角色认知、所受教育和过往经验之不同吧?
选择和行动就会产生相应的效果。尤其是面临重大的变局时,尤其需要思辨并择善而行。这或许就是《易经》这本古奥典籍之魅力所在。国外有人将易经书名译成The Book of Changes (《变化之书》),可谓得其精义。阅读此书,你总是被置于各种重大变化的境况,面临该如何决策和行动的挑战。
易曰:吉凶晦吝,生乎动者也。人一旦采取行动,就会有四种结果,吉凶悔吝,也就是说,唯有四分之一的可能是吉,即获得好结果,大多数时候 ,要么是产生坏结果,要么带来困惑,要么增加困难。正如朱熹先生所言:“吉凶悔吝,四者,一善而三恶,故人之所值,福常少而祸常多,不可不谨。” 所以,当我们是否要采取行动,的确需要智慧。
在每种情势下,易经的确给出了一些避凶趋吉的建议,但不同的人在解读时又是那样的大不同。我近期研究易经中的领导力智慧,带在身边的参考书不多,主要有明季两位大儒来知德和王夫之的注解,他二位的确都带给我很多启发,但也证实了周易系辞所言:仁者见之谓之仁,知者见之谓之知。
就拿需卦来说吧。该卦描述的境况是:雄心勃勃要做一番事业者面临不可抗之风险于前,于是不得不暂缓行动,免得最终陷入困穷而不拔。 面临此种情况,卦象也建议安心饮食宴乐便好。
彖曰:需,須也﹔險在前也。 剛健而不陷,其義不困窮矣。……象曰:云上於天,需﹔君子以飲食宴樂。
来知德先生建议不要侥幸行险,既然情势属于不可抗力,就应该毅然有守。不冒险前进,才不会陷于险境。正因为没有陷入危险,最终才能顺利避开危险,如此才不会导致困穷状态。就像卦象所说,云气蒸腾而上,必须阴阳和洽才能变成雨,所以需要耐心等待。面临如此境况,不易更有所为,最好的状态是内心充满信心,外表守正不乱,健康饮食,调养好身体,同时适当宴乐,避免心志郁郁,此外的确也做不了什么,那就不要再挣扎了。 说是饮食宴乐,其实就是“居易俟命,涵养待时”:坦然面对变化,承认弱小而静候天命,同时照顾好自己身心,等待最佳时机的到来,就像姜太公一般耐心,到天下清明时才好大显身手。
王夫之先生,则提出另外的建议:对,危险在前方,不得不有所暂缓才能度过难关。但是,人们之所以陷于危险,是由于因为冲动地向目标狂奔而忽略了危险在前。既然已经看到了危险,就应该刚健地采取行动,踌躇满志继续前行。只要是成熟考虑过,就当无所畏惧,见义必为,不要担心眼前之困局。是的,如同卦象显示,云升上天,却没有降雨,需要等待。但这个等待对于做事的人来说,其实很吊诡。我们应该敏捷行动做事,最终才能有结果,怎么能等待?只有饮食宴乐,哪怕是可以饮食宴乐时,反而需要暂缓。此时不奋斗,何时奋斗?后天下之乐而乐,待事情成功时,才是庆祝的最佳时候,那时的饮食宴乐才是真的饮食宴乐。
对同样的一种变局,两位先生在策略上的应对恰好相反。落实到战术,也当然会有所差异。有时候对比着读他们的书,就好像一场生动的辩论。
比如处于离危险最远时,易经爻辞为:“初九,需于郊,利用恒,无咎。”我仿佛听到来先生悠然地说:你离危险那么远,别焦急,该干嘛干嘛吧,不要因为想着危险在前就自乱阵脚,超然远观就好。
来先生话音未落,王先生就忍不住插话了:别以为与你不相干,虽然现在看起来危险的事情还遥远,这可是一个系统性的事儿,你若再不行动,等到危险到来,形势比人强的时候,就来不及了。那些危险的人和事,我们的确不要去招惹,但是一定要卓然自守,了然于心,可千万别忽忽悠悠,以为事不关己,而不去关心,这样做简直是自绝于天下啊。即使是外表显得镇定,内心也不能闲着,这样才不会象庸人一样偷懒呢。
两边都是智慧老人,我也只好笑笑。面对眼前不可抗力的危险,实际上也还真是无外乎这两条道。但真要下决心选择并且据此行事,对每个身临其境者,恐怕也是不那么容易。所谓家家有本难念的经,各人境遇、资源、压力不同,该如何拿捏,的确只有自己权衡。
庄子也提醒我们:“以礼饮酒者,始乎治,常卒乎乱,大至则多奇乐。凡事亦然,始乎谅,常卒乎鄙;其作始也简,其将毕也必巨。” 所以很多事情,一旦开始,便不一定会朝着自己的计划的方向走了。
吉凶悔吝,的确四分之一的可能是吉。或许,简单宁静最好,至少可以平安。当然,这样或许也就失去了那四分之一的好结果。何况,不采取行动其实也是一种行动了,也何尝没有吉凶晦吝?
不管如何,意识到这点,我们应当尊重那些真诚的行动者,因为无论最终是成功或失败,他们都付出了代价。
世人往往尊重那些成功者,但让我们也注目那些虽然失败了却敢于尝试的人吧。
但是,面对险境在前,对于那些选择就地卧倒装死的人,我们又怎能说他们的选择不对呢?或许现在的社会太过于聚焦于悲壮的出战,奖励那些少有的英雄,却忽略了,停止甚至撤退也是一种智慧的策略?